可以輸出八字、紫微斗數、占星術、紫白飛星、達摩一掌經、河洛理數先天卦、出生時刻日月方位角 七種命盤,只要左右滑動就可以查閱相關命盤 。
《日月星辰》
《国语·周语》载:“昔武王伐殷,岁在鹑火,月在天驷,日在析木之津,辰在斗柄,星在天,星与日、辰之位皆在北维。”星与辰在这里区别清楚。同样,《尧典》“历象日月星辰,敬授民时”,也应理解成分别为说。
在上古人眼里,日、月、星、辰并不相混,当各有内涵。日与月自不待说,星当指行星,辰当指恒星。这就包括了肉眼能见的除彗星、流星外的所有天体。星与辰的区别在行与恒,动与不动。
金木水火土,五大行星称“星”,不与辰相混,辰指水星当在有了十二辰之后。辰虽指恒星,说也笼统。有不动,有不动之动。在所有恒星中,北极星可视为不动之恒星,其余则可视为运转之恒星。所谓“北极亦为大辰”就是这个意思。
如果把“大辰”理解为“所观测的标准星象”,那么上古人类最先是以北极星为标准星的。因为所有天体,不考虑岁差,只有北极星是真正不动的,最易识别。
现今人们肉眼观星,也总是先找北极星,再取北斗定方位,并确定其他星象,道理相同。依郑文光氏说,到了传说中的夏代,为了农事的需要,观测星象取的标准是参宿(伐星的位置),这就是《公羊传》所谓“伐为大辰”。商代观星取商星(心宿,即大火)为标准星,这就是“大火为大辰”。
伐、大火,或者说参宿、商宿,每年春季的黄昏或晨旦都出现在大体相同的位置上。作为“大辰”,仍取一个相对固定的意思。总之,上古典籍中的星与辰是不容混淆的。
《音、光、氣》
道家的宇宙觀,世界萬物是由“氣”構成的。“氣”聚則成形(萬物),氣散則成風(空間)。
我們人類對宇宙的認知是靠六識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)來進行的。因人之靈魂(精神)圖圖於肉身,故障礙重重,諸多謀求意(精神)到而身(肉體)難達。
現以人身為例講解之:甲坐乙對面,甲用嘴向乙吹一口氣,乙必會覺之。說明“氣”可以直接穿越甲乙二人之間的空間進行作用。若甲乙依然對面相向而坐,而於中間置一大塊透明玻璃,甲向乙再吹一口氣,則乙不會有任何感覺,說明氣這種物質不能穿越玻璃這層障礙,但甲、乙雙方通過玻璃可以相互看見對方,“看”是通過眼睛來進行的,視覺必須借助“光”來完成。
因此,“光”具有比‘氣”更強大的穿越能力。假如於甲乙雙方中間放置的不是玻璃,而是放置一堵墻,此時甲、乙雙方均看不見對方,而甲向乙大喊一聲,則乙會聽到甲的喊聲,卻看不見甲方,此說明“光”無法穿越的障礙,“聲音”卻可以穿越過去。
由此道家將物質能量分為三個層次:音、光、氣。這三個層次中,“音”的層次,能量也很強。
其次是‘光”,穿越能力較強。最後是“氣”,穿越能力一般,受許多障礙物有限制。